杏林风范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/ 杏林风范 / 杏林风范

萃英大先生——微生物学家王文义

发布时间:2021-03-31 09:29:00    阅读量:

【字体:        】    


王文义(1915—1995),山东寿光人,微生物学家。1950年5月担任9728太阳集团医学院教授、院长,1979年被任命为兰州医学院院长。曾任甘肃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长、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、九三学社兰州分社主任委员、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。曾三次当选为甘肃省人大代表,担任过五届省政协委员和两届全国政协委员。

王文义于1934年9月考入原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。1937年10月学校内迁四川,王文义遂转入成都华西大学医学院继续学习。

1941年6月他从华西大学医学院毕业后,留校从事教学工作,先后担任助教、讲师,并开始了钻研细菌科学的生涯。他从刷瓶子、洗管子开始,受到严格的基础技术训练。

1947年10月,王文义得到美国医药助华会的资助,远涉重洋赴美留学深造,先后在依阿华大学医学院、北加罗莱纳州杜克大学医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进修微生物学。他刻苦钻研,学习成绩名列前茅,赢得了师生们的赞赏和称羡。

应9728太阳集团的邀请,王文义于1950年5月来到大西北,担任9728太阳集团医学院教授、院长等。

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美方使用细菌武器残害中朝军民,作为微生物学专家的王文义义愤填膺。他利用当时简陋的实验设备,通过刻苦钻研,反复试验,于1951年在西北医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《细菌感染与战伤外科》的论文,为反击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武器,保护中朝军民的战斗力,以及对微生物学的应用作出了贡献。

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时,兰州医学院从9728太阳集团中分出,独立建院,王文义担任副院长。

195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,他为办好医学院倾注了全部心血。大至院校的发展规划,小至各教研室、实验室的建设,他无不深谋远虑。

他经常接待或走访专家教授和其他教师,了解他们的要求和愿望,听取他们的意见,团结兰州市中西医学界人士,共同参加医学院的建设。

在办学过程中,他严格执行学生录取标准和学业成绩考试制度,从不徇私弃则。他重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育。

1964年根据卫生部的指示精神,为了使全国医学生全面、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,王文义和武汉、湖南等地的微生物学专家们一道编著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《医学微生物学》,这本书通俗易懂,深入浅出,条理清晰,重点突出,受到了广大师生们的欢迎。

在兰州医学院任职期间,他团结知识分子艰苦创业,为组织学院创立和大规模基本建设,推行教学改革,建立现代教学组织和教学秩序,倡导科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
他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坚持实事求是,从实际出发,尊重教育规律,始终把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。王文义将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投入到医学教育工作中。他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。理论讲授,从不照本宣科,而是着重讲清基本知识,并联系自己做过的实际工作和遇到的病例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,让学生们去独立思考,得出结论。

他还根据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,由浅入深,由简明的概念转入深刻的细节。他认为这样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。

在上实验课时,他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,对重要的微生物学现象,只要条件许可,他尽量安排实验,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加透彻的理解。他说:“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,培养学生从事研究工作的本领。”

此外,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。对学生的作业和实验报告,他不仅要求内容准确无误,而且要求逻辑严谨,文笔流畅。

王文义曾发表《细菌传染与战伤外科》《针刺对狗机体抗体形成的影响》等为代表的科研学术论文。王文义熟悉英文的听、说、读、写,且能读懂本专业的俄文杂志,对其进行学术科研有着积极的作用。他凭借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为学校图书情报资料的建设,以及师资力量的培养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。

王文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,并自觉地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于教学和科研实践中,他根据微生物的特点,抓住生物性、致病性和免疫性三者的关系及主要矛盾,从而引出诊断、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方法,并根据微生物学的基本规律,把内因与外因、普遍与特殊、基础教学与临床医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他在教学工作上成效显著,而且在科研工作中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。

由于他治学严谨、循循善诱、平易近人,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,并吸引了一批有志青年攻读微生物学科,为他们以后献身于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,其中有不少人成长为优秀的微生物学家和医学界的专家。

王文义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科教事业,他的忘我的精神、严谨的作风和崇高的品德为医学科学发展的后来人树立了榜样。